在半导体制造技术国际会议“2010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上,东京大学宣布与大日本印刷、富士通微电子(现富士通半导体)、富士通研究所以及迪思科(Disco)共同在厚度降至10μm以下的半导体晶圆上形成了强介电体存储器(FeRAM)和CMOS逻辑电路,并证实在薄型化前后元件特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该研究目的是利用在晶圆上层叠晶圆,即通过TSV(Through Silicon Via,硅贯通孔)进行三维连接的WoW(Wafer-on-Wafer)技术,安装层叠100层的超大容量存储器,将高度控制在2mm以内等。
东京大学等推进晶圆实现极薄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TSV的成本。因为通过降低晶圆厚度,可以缩短随着TSV形成而需要的蚀刻和镀层填充时间。从而降低形成TSV所需的工艺成本。
此次在9μm厚的半导体晶圆上制成了FeRAM。在晶体管与金属之间形成了PZT电容器。晶圆的薄型化过程首先通过背面研磨(Back Grind)技术从背面开始削薄,然后通过CMP进行表面处理。据东京大学介绍,在薄型化前后,PZT电容器的滞后特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东京大学等还在更加薄的7μm厚半导体晶圆上形成了CMOS逻辑电路。据悉,关于特性易受外部应力影响的pMOS晶体管,在检查导通电流和结漏电流时,未发现薄型化前后有明显的变化。晶圆实现薄型化时,在背面研磨之后,利用可更仔细进行研磨的UPG(Ultra Poligrind)技术进行了表面处理。
选择UPG作为CMOS逻辑电路用晶圆表面处理方法的原因如下。虽然UPG可以比背面研磨更为仔细地进行研磨,不过与CMP和干抛光(Dry Polish)相比,处理后的表面会变粗糙。也就是说,与CMP和干抛光相比,UPG的晶圆弯曲强度会变低。如果通过UPG进行表面处理的话,可在硅底板的背面以50μm左右的厚度形成非结晶层(缺陷层)。由于该非结晶层的存在,可以防止从研磨装置等进入到硅底板内的铜等金属到达晶体管通道附近。东京大学表示,“如果将铜等金属吸引到晶体管通道中的话,就会出现阈值电压发生改变等现象。我们希望避免出现该现象”。即使稍微牺牲一些弯曲强度,也要将晶体管特性放在优先位置。
资讯排行
- 买不起触摸版MacBook?其实用iPad也能体验
- 珀金埃尔默新型QSight™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帮助分析实验室实现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效率样品分析进程
- 村田适用于车载以太网BroadR-Reach的静噪元件
- LTE-V2V协议冻结 开启汽车智能网联市场大幕
- Hexiwear,一款可以编程的手表
- 三美电机开发出小型MEMS压阻式数字压力传感器
- 借助新型60V FemtoFET MOSFET缩小工业元件占位面积
- Maxim发布业界最小八通道高边驱动器MAX14913,全面提升工业4.0应用体验
- 安森美半导体扩展CMOS 图像传感器PYTHON系列,推出紧凑的SVGA器件
- 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超高速短距离光互联
- 七大不可思议 盘点3D打印机技术惊奇应用
- 拍子弹时间不是问题!超高速抓拍单电点评
- 打电话上网全能 超低价3G通讯平板推荐
- 双城记(长崎&东京) 三桥NEX-5R日本游记之三
- 蒸汽朋克再袭 四款DIY达人USB产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