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诺基亚的信用评级被评为垃圾级的时候,当诺基亚第一季度亏损9.29亿美金的时候,当它2011年在传统优势市场中国销量下降70%的时候,特别是当它在全球全力推广Lumia系列手机的时候,它的前高管、塞班S60曾任高级副总裁威廉姆斯把无明业火发向现任CEO埃洛普,这让人有些莫名其妙——早干嘛了?
比这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他的批评理由:埃洛普牺牲了诺基亚的摇钱树塞班系统,丢失了芬兰身份标志,去迎合“美国文化魔力”。这个指责,显然有些无厘头,否则,怎么看待爱立信退出手机市场,失去了瑞典标志?如何看待西门子退出手机市场,失去了德国标志?如何看待阿尔卡特退出手机市场,失去了法国标志?还是说索尼和LG、MOTO的衰落也因此失去了日、韩、美国标志?
埃洛普显然不是乔布斯,在微软期间就不算成功,屡败屡战,到了诺基亚匆忙推出的WP7也是一个半成品,但是,如果把他当成微软注入诺基亚的木马,那不仅仅是阴谋论的问题,而且也太高估了这位前微软经理人对老东家的忠诚度,这不是水泊梁山。
毁掉诺基亚的内在因素肯定首先源自其原有管理层:面对移动互联网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首创了触摸屏技术,却被苹果摘果子;最早靠着半智能的塞班系统成功,却又被Android抄了后路;坐拥全球最强大的渠道,却不愿和三星一样给运营商定制……
但是,对着历史去指责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于事无补,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产业的趋势、这个行业的宿命,才能对未来有所借鉴。
行业“软化”导致的宿命
每个行业都有宿命。
在全球服装领域,有着丰富的产品形态,除了LV、爱马仕这种高端品牌,有ZARA、优衣库这些快品牌,也有GAP、真维斯这些中档货,还有数不清的中产的中低端品牌,以及耐克、阿迪达斯等细分领域的品牌……总之,品牌数量数以千计,贴牌厂商数以万计。
在汽车领域,有丰田、通用、大众、福特、现代这样的全系列厂商,也有马自达、奥迪、宝马这样只专注某些领域的厂商,还有法拉利、阿斯顿马丁之类更加细分的高端厂商,以及星罗棋布的中国中低端厂商……其品牌数以十计,产品类型数以百计。
再看看家电行业,十年前,仅仅在大陆就有数不清的电视、空调、洗衣机厂商;五年前,日系的东芝、夏普、索尼、松下、日立等九大厂商,韩国三星、LG两大巨头,欧系的伊莱克斯、西门子、博世仍然并存……到如今,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日、欧厂商已经风光不再,大陆的家电厂商也减少了半数以上,在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等领域,半数以上市场都被前5名所占据。
跳跃一步,来到IT领域,搜索领域Google一家独大,社交网络领域Facebook气吞山河,电商领域Amazon遥遥领先;数据库领域,Oracle占据半壁江山,PC操作系统领域微软长期垄断;服务器领域,也是IBM、HP和Dell等不足5家主导;存储领域,EMC、IBM、HP等三四家占据绝对优势……
如你所见,每个行业都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最终格局,各有宿命,分散者如服装,最终群雄争霸;垄断者如互联网,往往数一数二才能生存。那么,手机行业的宿命在哪里?
智能手机之前,手机行业更像是“家电+芯片”,抑或是“汽车业+电子”,主要依靠的是制造、渠道、芯片等核心部件、工业设计,这四个核心环节组成了产业生态链的主轴,本质是制造业,可以容纳数百家大小厂商;但是,智能手机之后,它正在演变成智能操作系统、核心零部件、App三大核心,越来越软化,成为“软件+互联网+核心部件”行业。
也正因此,智能手机的市场集中度,即垄断程度未来可能更加接近软件和互联网行业,而不是制造业,现有的厂商数量会大大减少,恐怕将是这个行业的宿命。
上述生态演进及定价中心的变化,最终重塑了手机产业,让诸多曾经王者退出角逐。
比如诺基亚,在老的四大因素中,有最好的制造工艺、最好的渠道、最好的摄像头,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但是,在新的三大定价核心要素中,
资讯排行
- 投资超1万亿元,广东省2025年狠抓1500个重大建设项目
- 常州新能源科技服务专家行工作会在常州大学召开
- 交运部加快制定氢气道路运输技术规范标准 相关仪器如何积极响应?
- 北京发布重点领域设备贷款贴息实施草案 重大仪器以旧换新如何享受政策
- 杭州出台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 政府全力支持相关仪器发展要点有哪些?
- 中国氢能发展获政策持续加码 相关仪器如何做好替代能源发展的护航者
- 湖南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第一批拟立项项目公示 仪器发展如何明确未来方向
- 设备更新贷款获政府贴息延长政策支持 仪器发展获持续增长点
- 商务部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家电行业获有利政策哪些仪器有望快速发展?
- 液相色谱材料龙头企业赛分科技成功登陆上交所!
- 公斤力矩扳手怎样换算成N.m
- 无畏无惧:深入中国市场发展 聚力同心共创佳绩
- 高压隔离开关的导电部分和绝缘部分知识介绍
- 美国PARKER气缸磨损分析原因
-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北京校友会成立,北京中显霍刚荣任联席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