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迅速膨胀的过程,这其中安卓系统的盛行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中高端手机没有个四核CPU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业界将这种硬件竞赛戏称为“核”战争。不过现在风向似乎开始发生了改变,厂商巨头不再重点提及移动CPU的“多核”,而是追求更高的能耗比与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移动设备的限制条件:功耗以及散热
移动设备为了强调便携性,对功耗以及散热的要求比PC设备要高得多,假如一味地堆积CPU核心,在性能提高的同时处理器功耗也将成线性增长。近年来移动设备电池容量一而再再而三冲破记录,甚至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千方百计地为电池电芯保留足够的空间,即便如此也很难满足多核CPU满载运行的胃口。
退一步讲,就算厂商不在乎续航时间,散热问题也会成为拦路虎:移动设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散发出的热量是有限的,如果处理器的发热超过这个上限,结果就是处理器温度飙升,然后和台式CPU一样出发自动降频率,最终用户体验得不到任何提升。
在这两个限制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之前,多核竞争带来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而且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另外的问题:软件的适用性。
■软件应用跟不上处理器发展步伐
和传统PC一样,移动设备软件必须对多核处理器做出充分优化才能发挥CPU性能,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去合理分配CPU资源往往让程序开发者头疼。高通在九月初就放出一组颇具说服力的统计数字:高通实验室专门统计了中国市场下载量排行前20的App,结果发现其中85%以上App运行时只调用了两颗CPU内核,在最常见的10个App中只有一款App用到了第三个CPU核,而且只使用了4%。其他的九个App只用到两个CPU核。把四核全部用上的App一个都没有。
移动处理器不只有CPU一个部件,更多任务其实是由GPU、DSP等其它专用引擎来分别完成,例如与用户体验直接相关的网页浏览、导航、游戏等就更加依赖GPU性能,软件应用更是如此:如UI渲染会用到GPU,照片滤镜则会用到ISP,传感器使用SSP来计算,简单叠加CPU核数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却无法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
可喜的是,现在上游移动处理器厂商已经在逐步淡化多核概念,进而转向提高单核能耗比以及依靠异构处理等方式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资讯排行
- 投资超1万亿元,广东省2025年狠抓1500个重大建设项目
- 常州新能源科技服务专家行工作会在常州大学召开
- 交运部加快制定氢气道路运输技术规范标准 相关仪器如何积极响应?
- 北京发布重点领域设备贷款贴息实施草案 重大仪器以旧换新如何享受政策
- 杭州出台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 政府全力支持相关仪器发展要点有哪些?
- 中国氢能发展获政策持续加码 相关仪器如何做好替代能源发展的护航者
- 湖南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第一批拟立项项目公示 仪器发展如何明确未来方向
- 设备更新贷款获政府贴息延长政策支持 仪器发展获持续增长点
- 商务部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家电行业获有利政策哪些仪器有望快速发展?
- 液相色谱材料龙头企业赛分科技成功登陆上交所!
- 公斤力矩扳手怎样换算成N.m
- 无畏无惧:深入中国市场发展 聚力同心共创佳绩
- 高压隔离开关的导电部分和绝缘部分知识介绍
- 美国PARKER气缸磨损分析原因
-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北京校友会成立,北京中显霍刚荣任联席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