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电子仪器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智能电视发展多样化 市场产品高速渗透
相关专题: 数码电脑  发布时间:2014-04-25
资讯导读: 4月23日,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举办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会”召开。

4月23日,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举办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会”召开。会议针对一季度彩电行业大转型的发展趋势、创新产品、技术及用户服务体验等热点话题展开研讨,并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郝亚斌代表全行业宣读了《推动彩电行业智能化发展倡议书》。

    近两年来,随着彩电与互联网的融合,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智能电视发展和生态链垂直整合,构建生态圈模式,向 “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产品+体验“等战略模式转型,以用户为主的模式之争更加激烈。彩电产品也在向高端化强势转型,加速推新。

    彩电互联网加速融合 战略转型是常态

    2013年互联网电视成为电视市场的一颗闪闪新星,智能以及“互联网思维”融入电视,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模式。2014年刚刚过去四分之一,但是家电企业发展的变革却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战略转型成为了家电企业的常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万晓东处长指出,2014 年我国政府将继续保持在数字视听产业方面的支持力度,产业政策环境持续向好,产业规模平稳扩大。同时,新技术加快创新应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层次融合步伐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将加强协同发展。并且,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彩电业的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产业生态系统面临重构,地面数字电视加速普及,实现模拟向数字的战略转型,彩电外延产生变化,内容管控方式亟待创新。

    据工信部报告显示,2014年一季度,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净增669.5万户,达到1.96亿户,移动用户净增1931.2万户,达12.48亿户,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网购热潮在2013年呈进一步扩大化趋势,线上渠道销售在总体销售中的占比逐级提升。由此引发的家电企业互联网化转型迅速展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视听处处长周海燕表示,近年来新产品不断涌现,电视机将成为重要的家庭多媒体信息处理终端。2014年是推动产业链产业转型的关键一年,全行业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实现了数字视听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智能电视多元化发展 高大上角逐高端产品

    2013年传统九月电子产品发布旺季中,智能电视引爆市场舆论,成为消费者的焦点。2014年元春开始,智能电视领域的入侵者逐渐增多,同时为了满足用户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和习惯,为了抢占智能电视市场,各大彩电厂商也频频发力,纷纷进行转型,同时传统电视厂商、电视内容服务运营商等或独自或联合推出高端大屏内容丰富的智能电视,导致国内智能电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受2013年互联网IT企业大规模跨界进入彩电市场的催化,围绕智能电视发展方向、标准制定等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规模讨论。为了抢占智能电视市场,各大彩电厂商也频频发力。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为55%,较2013年第一季度38%的渗透率提高了17%。这使得2014年智能电视的热门话题主要将围绕内容改善和人机交互两方面展开。

    据预计,2014年五一期间,超高清、智能、大尺寸产品将高速渗透,UHD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其渗透率高达17.6%,智能电视持续升温,其渗透率增长至68.3%。由此可见,2014年彩电产品以“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产品+体验“等多种战略模式转型,并逐步走向智能高端化路线,并因此带来的智能电视生态圈模式的构建、链垂直整合,以及以用户为主的模式之争更加激烈。

    用户体验需求推动智能电视的发展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日趋成熟以及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且对高水平智能电视需求加大,家电行业也进入了年轻化的发展状态,不断满足着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智能电视在显示技术、芯片、操作系统、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方面都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产品形态更为丰富,用户体验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4年年底,网络及智能电视保有量将达到9000万台;2017年年底,我国网络及智能电视的保有量将突破2亿台大关。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咨询部主任彭健锋也表示,互联网电视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因此,彩电厂商不仅需要拥有开发硬件产品的能力,更需要构建以提高用户使用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以用户体验的互联网电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尤为重要。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智能电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